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时间:2018-09-19阅读人数:2656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先进性科学性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符合历史进步方向

一般来说,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对特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反映后所形成的思想体系,它有着建构人们精神家园、引领社会发展方向和指导现实社会建设等多项功能。意识形态不是可有可无的现象,它是有着阶级和阶级差别社会的必然存在。意识形态存在的必然性既有社会发展方面的原因,也有个人需要的原因。从社会发展来看,任何社会要想稳定自己的政治制度,就必然需要对其政治制度加以合理性与合法性论证,并以此建构社会认同、统一民众思想,而为此提供“理由”和“证明”的就是意识形态。从个人发展来看,任何社会中的个人都需要一套理论图式来指导其社会行为和人生活动,建构其人生意义和信念信仰,这套理论图式一般也是意识形态。因此,在当今世界霸权与反霸权斗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意识形态不仅不可能终结,而且其斗争还显得愈演愈烈。尽管每一种意识形态都在为自身辩护并提出所谓“合理”的理由,但并不是每种理由都站得住脚,更不是说意识形态评判缺乏客观标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意识形态是有科学与非科学、进步与落后之分的,其评判标准就是历史规律和阶级利益。凡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和先进阶级利益的意识形态就是进步的意识形态;反之,就是落后的意识形态。从今天社会发展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是先进和科学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就是落后和非科学的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不仅在于其符合历史进步的方向,更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尽管如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不会因为其理论上的先进性就自动变成现实与实践上的先进性。这需要不同国家及其政党根据不同历史发展状况和自身实际不断进行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创新。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巨大成就。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贡献力与影响力也越来越强。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风险。可以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面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的风险依然存在。其中,意识形态风险是最为重要的,因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和利益格局深刻调整,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多元思想交流交融交锋将长期存在,如何以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凝聚思想共识成了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此外,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影响力不断增强,国际利益格局发生相应的调整和变化,“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西方意识形态对我国的渗透、围堵和遏制也不断增强,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思想文化斗争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成了一项十分繁重的政治任务。面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与斗争的新情况和新特点,我们需要有“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始终抓住意识形态建设与斗争的根本点和着眼点——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先进性的鲜明特征,也是批驳“意识形态终结论”等西方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理论的有力思想武器与实践武器。“意识形态终结论”者一直用“虚假意识”指称意识形态,认为马克思主义等意识形态只是用浮夸的理论和诱惑的情感鼓动人心,并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切实回答和解决“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方式,真真切切地解决人民的利益和发展等问题,因而用实际行动反驳和回击了“意识形态终结论”等奇谈怪论。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引领力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应把握以下几点。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和发展的“魂”与“根”。正是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我国才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成功以及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历史已经证明而且将进一步证明,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道路。自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尽管它受到种种诘难,国际共产主义也出现过严重曲折,但即使在西方“历史终结论”名噪之时,在上个世纪与本世纪之交英国四次千年思想家评选中,马克思仍名列前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越来越多人开始研究马克思,甚至掀起一股“马克思研究热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先进制度,也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最合适的制度;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是世界性与内生性的统一,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的统一。正是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中国人民才从站起来走向富起来、强起来,不但如此,它们还是未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最大保障。

立足人民精神需求,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法开展意识形态工作。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意识形态工作确立人民主体地位,立足于人民所思、所想和所需,把解决人民的精神困惑、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作为工作着力点。随着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的精神需求程度会进一步提高,精神生活在人民追求美好生活过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更多关注人民精神生活,着眼于人民精神发展,不仅要解疑释惑,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要关注人民情趣情感情操,引导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审美观和生活观。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它也只能根据特定社会可能提供的方式去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民需要。意识形态这种社会性质决定它最重要的宣传方式应是因势利导,向人民讲清楚哪些需要是合理的,哪些需要是不合理的,哪些问题是现在可以解决的,哪些问题是目前不能解决需要经过长期努力今后才能解决的,从而赢得人民的理解和支持。另外,在宣传和教育方式上也要注意“说理”与“陈情”相结合,尽量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马克思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思想问题自然要靠思想的方式去解决,但仅此显然不够,它必须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以人民为中心不只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现实问题和实践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具体的人,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爱恨,有梦想,也有内心的冲突和挣扎。”意识形态工作自然要做好人民的思想工作,但相当多的思想问题都是因现实问题导致或带来的。现实问题解决后,一些思想问题自然就得到化解。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更多关注人民的生活、人民的困难和人民的发展,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方面的问题,满足他们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当然,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和解决人民群众的收入分配与利益问题。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能实行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一下子实现共同富裕也不现实,这就要求保护高收入人群的合法收入,壮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队伍,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让每一个国民在享受到改革开放成果和拥有获得感的同时,逐步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总之,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做到长期性与阶段性、社会性与人民性、物质性与精神性等方面相统一,努力推动内容、方式、宣传与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最大程度地调动和激发人们的热情,凝聚共识、增强信心,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

来源:辽宁日报 作者:杨生平,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